书写百年通信史 刻画今朝创新力
全球首部中文电报电码书《电报书籍》回归中国电信
6月11日,全球第一部中文电报电码书《电报书籍》原本由丹麦北欧亚洲研究所转赠于上海电信博物馆。据了解,《电报书籍》是用四位数代替汉字的电报编码,目前全球仅存两本初版,另一册存放于丹麦国家档案馆。
历史记载,1870年,受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委托,丹麦天文学家汉斯•谢勒俄普(Hans Carl Frederik Christian Schjellerup)始创了《电报书籍》,1871年5月在上海印刷出版。1976年,丹麦汉学家博•格雷格森(Bo Gregersen)获得其中一册,几经辗转,后被北欧亚洲研究所收藏。145年后的今天,《电报书籍》原本再回到位于上海延安东路34号的上海电信博物馆(前身为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的电报大厦)。
一百多年前,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滩首办电报业务,把电信技术正式引入中国,当时这根经香港连接欧洲与亚洲的电报线路拉开了中国近代电信史的帷幕。《电报书籍》的出版也使中文电报成为可能。据介绍,该书问世后的第二年(1872年),上海和香港之间发送的14992份电报中,中文电报达到2649份。
自电报业务开办以来,上海一直是全国电报的中转中心。《上海邮电志》数据显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电报交换量[①]稳步增长,1979年达到2495.32万份,1988年达到最高峰4497.83万份,国际电报交换量在1981年达到188.09万份的高峰值。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电报的使用率逐渐下降。在今天,电报早已被划为“老古董”,似乎只有在博物馆才能“一睹芳容”。但据了解,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仍然在为公众提供电报服务。目前,国内电报价格为0.14元/字,可通达全国31个省会城市,2014年,上海地区全年国内电报交换量为500份。国际电报则可发往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家。
翻开书卷,中国电信业的百年风云随即展开。回望百余年,1881年,如今中国电信上海公司的前身——上海电报局成立。国内第一条公众电报电路——津沪电报线也于当年12月28日全线开放。之后,本地电话和长途电话也在上海及全国兴办。历经多年缓步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电信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9年,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正式启动了“城市光网”建设,如今百兆宽带乃至千兆宽带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4G天翼手机已经成为用户须臾不可离开的掌上智能设备,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繁花似锦。中国电信在坚持改革创新的同时,持续支持国家宽带发展战略,“互联网+”服务以及上海市创建“科创中心”的建设,提供优质而坚实的网络服务。
据悉,2015年5月11日,在哥本哈根亚洲中心,北欧亚洲研究所将《电报书籍》移交于复旦大学-欧洲中国研究中心。6月11日,《电报书籍》原本捐赠仪式在上海电信博物馆举行,该书由复旦大学正式转交至上海电信博物馆。麦王国驻上海总领事Nicolai PRYTZ 、丹麦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院长Carsten Boyer THØGERSEN、大北欧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李倬、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以及中国电信上海公司资深经理花锐强、上海电信博物馆馆长沈青出席捐赠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