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上海的母亲河。
苏州河,曾是一条沉重的河。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这条饱受污染之苦的母亲河,成了上海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隐痛。
苏州河,更是一条见证奇迹的河。1988年以来,上海人励精图治,创造了河流治理的奇迹,苏州河终于摘掉了让人汗颜半个多世纪的“黑臭”帽子。
苏州河对于上海人来说,绝不只是一条河,影片剧里的波光,老人们唠叨里的温情,无不告诉了我们它承载着一座城市的生命轨迹,有着浓的化不开的稠浊与厚重,它不仅见证了上海的开埔,中西文化的交融,民族工业的兴盛,还折射出经济的腾飞,人口的聚集,环境承载能力的崩溃与修复。
苏州河原名吴淞江,源于江苏太湖,东至外滩汇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上海境内53.1公里。历史上的苏州河,风光旖旎,水产丰富。上个世纪初,还曾为数百万上海市民提供生活用水。但1920年前后,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苏州河,苏州河水面开始黑臭,形如沥青,鱼虾也逐渐绝迹。到1978年,上海境内河道全部遭受污染,沿河居民就是在夏日炎炎时,也不能开窗,饱受恶臭和蚊蝇聚集之苦。苏州河成了上海城市污染严重的象征,成了上海人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 如今河畔边的“梦清园”,它的名字,承载了苏州河两岸人民的愿望,寄托了让母亲河由污变清的梦想。
这一个梦,圆起来并不容易:治理前,苏州河两岸建了大量仓库、码头以及工厂和作坊,两岸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苏州河,大大超过了河水自净能力。几十年的历史欠账要一朝还清,谈何容易?苏州河受黄浦江水位影响,与支流水体交换比较频繁,干流再怎么治理,支流带来的污水总是绵绵不绝。此外,苏州河属于双向流动的潮汐河流,水体随潮水的涨落回荡,污水也随之回荡,要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并不简单。但为了母亲河的微笑,上海人还是迎难而上!
1988年,十多年来,经过三个阶段全面整治,如今,昔日黑臭的母亲河终于焕发了崭新的容颜。
底泥疏浚就是苏州河环境整治中最重要的环节。市中心城区的河流大量淤积的黑臭底泥长期未得到彻底疏浚,使得河水流入市中心城区后,水质指标溶解氧明显下降,影响鱼类等水生物生长繁衍和水生态修复。为了全面提高苏州河水体质量,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功能,上海市启动了以河底污泥疏浚和防汛墙改造为重点内容的苏州河和环境综合整治三期工程。
中心城区河段的底泥疏浚工程范围选取在苏州河黑臭底泥淤塞最严重的中下游段,从真北路桥段开始疏浚到苏州河河口,共计16.4公里,疏浚工程总土方量约130万立方米,在浦东新区老港地区建造了底泥处置填埋场。工程采用12台液压定位桩挖泥船和140艘300吨运泥船来回驳运,所有污泥全部运往新建成的南汇老港底泥填埋场,不会在苏州河过夜。在开挖过程中,工程人员将在挖泥船开挖区域设置防污围栏,尽可能减少因开挖造成的浮泥及其他漂浮物对水体造成的二次污染。
由于苏州河长期没有疏浚,经年累月淤积的黑臭底泥成分复杂,个别作业段短时可能出现水质黑臭现象,经过多方征集施工方案,水务部门采取了多项全新的疏浚工艺和管理措施。
举措一:首次采用防污围栏新技术。即开挖过程中,在挖泥船开挖区域设置防污围栏。防污围栏采用透水性好的土工布及浮筒组成,以尽可能减少因开挖造成的浮泥及其他漂浮物对水体造成的二次污染。
举措二:首次使用挖泥船环保新抓斗。施工单位事先对所有挖泥船的抓斗进行了环保改造,采用焊接钢板封堵抓斗两侧缝隙,减小抓斗开口面积,提高抓斗密封性,努力减少疏浚期间因抓斗漏水漏土对水体水质造成的影响。
措施三:首次采用为泥驳舱顶加盖顶篷的新措施。为防止污泥的气味在运输过程中散发,减少对周边大气环境的影响,施工单位为所有运泥船专门加装顶篷系统,底泥运输实现全封闭运输;为所有运泥船配备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并与高频呼叫系统联网,与海事部门共同联手全线监控运泥船运输过程。
措施四;所有的泥运舱顶加盖顶篷,泥底运输实行全封闭,防止途中散发异味。
措施五:所有运泥船配备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并与高频呼叫系统联网,与海事部门共同联手全线监控运泥船运输过程。
20多年前,小学课本描述工厂里的烟囱冒出来的浓烟,如盛开的黑牡丹在苏州河畔边绽放,其夸张和遐想既显露了文人浪漫的不着边际,又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渴望这条河流变得清澈的美好愿望。 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沿河两岸正在新播绿色希望,这股希望延伸促成了梦想和憧憬的延续。我们梦想中的苏州河已重现烟雨中的灵秀,夕照下的妩媚;水里鱼游,岸上鸟鸣。有万千心愿的牵动和盼望,这天已经来到。
杨蕾